“对主办城市来说,奥运会等大型城市事件是推动其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提升的巨大契机,并可能对经济发展起到杠杆作用,而难点在于如何抓住这些机遇使‘杠杆作用’发挥持久的效力。2005年申奥成功后,为了解奥运如何给城市带来在经济、文化、社会、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改变,伦敦奥组委联合东伦敦研究院(London East Research Institute)对巴塞罗那(1992)、亚特兰大(1996)、悉尼(2000)和雅典(2004)4届奥运会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奥运应成为更大范围内城市更新项目的一部分,才能实现其长期的提升作用”[1]。本文在巴黎奥运会刚刚落幕的背景下,结合奥运契机下的城市更新,探索奥运精神在人居环境中留下的积极印记。
协和广场坐落在卢浮宫博物馆、凯旋门和国防大拱门的壮丽景观中,正在被改造成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神经中枢。协和广场始建于18世纪路易十五时期,也是有着3 300年历史的卢克索方尖碑的所在地。这个充满历史传奇色彩的广场将焕然一新,迎接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观众。从空中俯瞰法国首都的壮观景色,城市体育比赛将享有极高的开放度,整个画面堪比“光明之城”最精美的明信片。
在奥运会历史上,巴黎协和广场将首次成为城市体育运动的独特场所。广场容纳了4个场馆:三人篮球、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以及一个城市运动公园(Parc Urbain)。其中霹雳舞和3×3篮球比赛将轮流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滑板运动将有两个场地(公园和街道)。
巴黎奥运组委会的承诺是“既提供比赛场地,也提供庆祝场所”,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除了比赛之外,协和广场还将成为一个开放和无障碍的城市公园,以举行各种形式的城市节庆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发现和尝试不同的城市文化。公园内将设置漫步区和看台,每天可容纳37 000名观众。公园将被设计成一个开放的舞台,用于进行DJ表演、体育展示、艺术表演以及运动员热身和训练。观众可以尽情享受节日气氛,同时沉浸在奥运会的精神氛围中。
巴黎大部分奥运比赛场馆都是临时场馆,用于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举办赛事。除了需要保护古迹,奥运会赛事场地的安装、运行、拆除都可能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影响,如何有序地在一个高密度且处处都是古建保护范围的巴黎协调交通流程、运动设施搭建和拆除,是整个项目运行时最大的挑战。巴黎公共交通网络具有密度优势,将为前往赛场的交通提供保障,并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专用通道。
整个奥运比赛场所的规划、组织、资助都由巴黎2024奥运组织委员会负责。大部分的临时比赛场所由GL events集团承建,包括所有临时设施和奥运比赛场馆的160 000个看台座位等工程。这些临时建筑使用的材料都得到了100%再利用或回收。
Le Village des Athlètes奥运村位于塞纳河畔,跨圣但尼、圣旺和圣但尼岛3个地区,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及工作人员。而2024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之后,则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区域。住房、商店、设施、绿化公共空间在后奥运时代将继续发挥它们的功能,并且这里还将建设一个大型公园。
在时间维度,设计团队经过前期调研和分析,提出了设计愿景:以抬高的视角俯瞰塞纳河美景,回应曾经的河畔记忆。从曾经的河边小丘,到未来的城市露台,奥运村以俯瞰的姿态将塞纳河美景一览无遗。高低错落的城市露台与天际线、水际线个空间层次。
在城市公共空间维度,设计团队以独特而有趣的奥运环线串联各景观节点,成为巴黎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打造开放与包容的公共空间,为各种活动和人群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体验,促进社区交流和文化交融。
运动员广场环形栈道的设计灵感源于奥运五环,无障碍坡道可以将城市及奥运村人流轻松引入塞纳河畔公共空间,使得特殊人群可以实现独立出行。
环形栈道是一条所有人都可以游览的路线,围绕着一个凉爽的林中小岛,一直延伸到塞纳河畔的水景露台。塞纳河作为设计的起点,可吸引周围居民来进行日常活动。该路线可供自行车和行人通行,将节点与更广阔的景观融为一体,使人们对河岸有了新的认识。河滨长廊通过一个悬臂结构得到了拓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尽可能靠近河水的休闲空间。
塞萨里亚-埃沃拉长廊利用地形优势,在不同高度修建了台地景观,形成宽阔的阶梯式空间,展示塞纳河谷的风光。设计团队在山坡树荫下的走廊里设置了大量木制躺椅,为人们提供了放松的绿洲。
人行道沿着这片高地延伸,最后扩展成露台,在此可将塞纳河畔的美景尽收眼底。人行道由石灰岩石笼墙和重复使用的瓷砖支撑,上面镶嵌着鸟类和昆虫的巢穴。场地内的人行道沿着地形延伸,最后形成一个露台,将塞纳河畔的美景尽收眼底。设计利用工地挖掘出的材料和拆迁混凝土生产种植基质,既环保又减少对自然土壤的消耗。种植土来自瓦兹河畔的布吕耶尔,植物采用乡土树种。
北京冬奥公园整体规划结构为:两核——冬奥文化服务核、体育旅游融合服务核,三区——郊野湿地区、工业遗址景观区、城市森林区,多节点——如动感左岸、莲花逐水、冰雪森林、京原跑马等“冬奥二十景”。
体育旅游融合服务核地处北京冬奥公园最南端的京原路以南马拉松大本营,以运营前置的理念,升级利用场地原有建筑,通过体育场景化改造,引入马拉松赛事、智慧跑等体育活动内容,打造成为服务马拉松赛事,辐射冬奥公园的中南片区的综合服务核。
工业遗址景观区,包含首钢园、永定河左岸公共空间、原莲石湖公园中部片区,可以近距离观赏首钢工业遗址、冬奥滑雪大跳台、丰沙铁路旧址,并成为冰雪森林游览、体育运动、首钢记忆展示、冬奥组委办公等工业文化核心展示区。
规划以永定河为主轴线,以马拉松线路串联区域所有特色景观点,突显冬奥园区体育功能,打造特色的京西休闲健身生态带,服务冬奥,引领健康生活理念,在不增加建设用地的情况下,通过景观提升设计构建“冬奥二十景”。跑马路线起始点位于京原路以南跑马大本营,北至高井沟入河口公园,途经首钢滑雪大跳台、新首钢大桥、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莲石湖公园等重要节点。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北京冬奥公园的突出生态问题是植被群落较为单一,缺乏生态弹性和抗逆性。在景观植被提升的过程中,构建本土性,低成本,易维护的植物景观,为奥运添彩增绿。针对生态质量较好的绿地,予以最大化保留,通过丰富林下灌木、地被以增强植被群落的抗逆性;针对生态质量一般的绿地,在了解周边区域顶级群落的基础上补足林层结构。最终将全域绿地构建成“异龄、混交、复层”的近自然植被群落。
延庆冬奥村位于海坨山脚下自然形成的一块冲积台地平原内,北部、东部毗邻松山自然保护区。用地范围内的山体高差关系复杂,南北高差约42 m,平均坡度约10°,场地内的小庄科村是晚清时期的村落遗址。场地原生植被茂密,生态基础良好,山林遍布核桃楸及大果榆的混交次生林。
为响应绿色办奥理念,呼应赛区“山林场馆群、生态冬奥园”的总体概念,延庆冬奥村从总体规划布局到建筑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皆以自然为起点,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基础,融入中国人文山水意境,在最大程度满足赛时功能需求的同时,为赛后功能转换为山地滑雪旅游度假酒店预留空间。
在延庆冬奥村总体规划前期,景观专业对场地现状山林进行了详细的植被调研,从生态群落、树种特征、景观美学特征、施工难度等方面出发,建立原状植被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建筑初期功能规划布局,明确既有林木的保护范围,最终划定场地内2.32 hm2既有林地以及313棵既有大树作为保护对象,同时提出既有林木以“原地保护优先、近地移栽为辅”的保护策略。
延庆冬奥村在赛时为全世界的运动员提供优质的居住、交往空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延庆冬奥村坐落于群山之间,坐拥山林之胜,利用层层坡顶、平台和院落组团,与周围山形水势形成对话。房屋的台地化和半开放式策略使建筑与山林相互融合,园林因山就势,形成相对自由的布局,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山居佳作。延庆冬奥村园林景观将“山居”作为主题立意,营造具有山林行居、田园雅居、士人园居的园林气质,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师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特色。
“六胜”指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洛阳名园记》有载:“洛人云,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难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园而已”。古人认为兼有“六胜”的园林即为绝美园林。冬奥村的景观设计将“六胜”之意契合于运动员居住组团,形成两两组团的园林主题对仗之意。
国家网球中心曾是为北京2008奥运会兴建的国家级网球场馆,2009年后一直作为中国网球公开赛的主会场,于2023年迎来了焕新的契机——举行疫情之后盛大的中网公开赛。景观团队从赛时与赛后运营角度出发,以复合化运营思维对赛时及赛后运动空间进行思考,融合自然运动活力与全民共享理念,将体育场馆转化为全民健身浪潮下的体育文化交流名片和满足顶级赛事运营的网球主题运动公园。
设计从室外场地支持赛事、场地复合化运营、与周边区域整体风貌融合的角度出发,将场地划分为形象展示、活力共享、文化传播、大众运动四大功能区,构建体育融入自然、体育结合生活、体育结合运营的复合型国家网球主题运动公园。运营思维导向下室外园区采用弹性设计,赛时是场外比赛直播场地,非赛事时可作为品牌发布会、演出活动等功能利用。在场地资源利用与成本控制的原则下,场地内原有铺装、灯杆等得到最大幅度的保留与利用。
南广场设计立足场景使用,塑造入口形象,赛时作为检票、集散及赞助商展位使用,结合园区管理设置形象景墙,将两座廊架搭建为赛时临时服务用房,设计形态采用与钻石球馆一致的建筑外立面元素。设计将网球元素融入场地,设置互动喷泉,两侧廊桥坡面展台及滑板娱乐场地结合,形象与功能叠加,塑造活力新空间。设计源于“金色桂冠”环型弧线元素,圆润的弧形可以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安全感,让人更加安心、放松,同时能契合场地的特色。
通过对赛时及赛后运动空间的设计思考,西广场融入网球3种不同类型场地的特证,以绿色、红色、蓝色为设计线索,设置户外观赛看台及“中网之环”大草坪、儿童互动喷泉和蓝色市集场地。
原空旷的广场由3座小型廊架取代,场地呼应蓝色硬质球场的设计思路,设计成半围合空间,赛时期间结合室外餐饮、商业零售等布置成休闲服务展位,作为赛时市集体验场地;非赛时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可作为休憩、遮阳等功能利用。
2018年,MAD建筑事务所公布衢州体育公园设计。2021年,作为体育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可容纳3万人的“消失的体育场”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团队认为,要达成城市公共空间和体育建筑属性相叠合的目标,应把体育竞技和百姓日常运动相融合。首先,场地形成与自然相接、开放、共享、属于市民的城市公共空间。而“竞技场”本身隐喻的竞争性和力量感,则可通过建筑自身和建造技艺“消隐”于大地景观。
设计将体育场馆功能与自然地景相结合,在城市中心营造了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公园中的建筑打破传统体育场凸显结构力量的方式,而转化为一种更内在、含蓄的美。建筑与自然相接,身处其中的人们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天地意境驱动的精神追求。
形似陨石坑的3万人体育场匍匐在大地上,巨大的看台结构被隐藏,建筑体量消失。立面被绿植覆盖,成为景观本身。白色线条雕刻出新的曲线,其中一部分实际承载着人行步道功能。立面坡度恰好成为市动、攀爬、登高的新场所;缓坡处的草坪也可以是人们运动之余休憩的地方。
除看台及内场外,体育场其他功能空间均位于覆土景观地面之下。设计团队特意为场地选择了更匹配当地的适合多季节、低维护和节水的草种。由于表层覆盖的种植层,建筑室内空间的温度波动减小。
同时,覆土也有利于建筑与海绵城市的景观一体化设计,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运动场地要求的平坦地形对立于场地提供的大面积坡地;不规则的用地形状对立于体育设施严格的尺寸和安全规范;运动场馆运营的封闭需求对立于整体公园的开放性。设计尝试将这些对立面叠加、糅合,在复合的场地空间及使用规划中,形成一种相互交融的对话。
公园公共交通尚在完善,场地四面环路,车行的抵达与步行的抵达同等重要。两处入口考虑到视觉引导性及抵达便利性,配合停车场地,与周边环境进行了融合。南入口毗邻中心湖,且有排洪渠穿过,具有非常强烈的向心特征。交错的步道由湖边放射到场地边界,形成强烈的内外指向,标识从地面延伸而上,从远处也可以轻易识别。
北入口位于项目制高点,场地形态流动且高差丰富。为强化场地特质,配合蔓延入园内的步道和停留空间,一种更加地景式的广场形态宛如在场地的制高点举起一团“火炬”。
整体设计依据公园的运动属性和山体条件设置不同的道路类别。其中公园跑道以汤泉湖为中心,形成场地的核心动线,穿行于公园的各个场景:或途经湖岸,或穿越草地,或经桥体跨过水面,让游客在跑步的同时观赏到公园的不同景色。而地势的起伏形成了蜿蜒的园路和山间步道,让游客方便到达各个功能分区的同时,也多了不同的行走体验。
运动场地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布置于较平缓的区域,周边环绕的绿地形成柔和的边界。看台利用场地高差,沿着舒缓的草坡逐渐出现;植被和树木取代了墙和围栏,在保障场地使用安全性的同时,形成了开放共享的环境。
PLAT ASIA事务所受委托将鄂尔多斯康巴什区的视界广场改造为一座面向全年龄层人群的城市智慧体育公园,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公共空间需求。改造前广场虽已有一些配套公共设施和少量户外门球场,但不合理的景观布局、场地路径、缺失的配套活动空间让广场日渐失去活力,且使用率低,亟须改造提升。
设计基于沙漠、草原、河流的地景特征生成新的公园空间布局和交通流线。将原有园路连通成完整的环园跑步道,蓝色塑胶跑道呼应了倒映在河水中的鄂尔多斯蓝天。设计根据人群年龄层及运动习惯划分不同组团功能区:场地西北地区局部植被稀疏,故将这些区域改为新的综合运动区,形成空间功能多样的综合赛事及日常训练场地;还设置了面向青少年的自行车赛道区和面向老年人的综合户外健身器材区;利用场地碱性土地地块难以生长植物的特点,改造为冬夏两用的活动场地;此外增设儿童游戏浅水池和手舞喷泉池,丰富园区可互动的亲水景观。
公园采用智慧云管理系统,统筹智慧健康、智慧跑道、智慧体育、智慧生活、智慧“点亮视界”等多维智慧场景,包括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采集分析运动信息的智慧跑道环、智慧健身器材、与场地标识系统结合的智慧导览、智慧饮水、智慧储物、集成太阳能充电设施的智慧座椅、互动投影等,实现公园的智慧化运行及体验。
PLAT ASIA 建筑设计.沙-草-河的自然地景复现:鄂尔多斯智慧体育公园[J].风景园林,2024,31(4):61-67.
淄博高新区文体公园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多年以来,高新区在高速发展中缺乏城市公园的建设,市民需要公共活动场域,淄博市也亟待拥有一张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名片。文体公园的用地正位于汇集高新业态的核心商务区东侧,项目基地主要呈四边形布局,中间以涝淄河为界,西侧为9.4 hm2体育公园,东侧为2.53 hm2文体中心。
公园原始地形较为平坦,缺乏高差变化,其中涝淄河仅具有排洪的单一功能,生硬的水泥驳岸割裂场地东西功能空间。设计以原有环境为基地,融景观于淄博的山水肌理,重新梳理场地,形成具有丰富立体观感的山水公园,并打破河与岸的界限,建立人水和谐的城市河道,以海绵城市理念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空间。
景观于入口区域进行山体堆坡,营造公园入口对景与整体的制高点。部分功能区域下挖,周边设计大地艺术,形成下沉空间,形成高差体验丰富的公园空间。设计适应场地形态与地形,一条环绕公园的自由曲线园路顺着河岸与山丘向外生长,连接谷地、林间、山顶、平原,让人穿行于城市与自然之间,形成多维度的体验流线。公园界面体现于“一环、一界面、一山、一谷、一水、一场”中,即云海浮环、隐岫山门、碧风山海、森林星谷、行云河涧、奇林剧场六大区域。
公园的核心在于“云海浮环”和“森林星谷”两大板块,“云海浮环”横跨涝淄河两岸,流线型桥面被赋予动感粉色,激活了场地的活力属性,承载了健身与通行的双重功能,适合全龄段人群的使用。“森林星谷”是孩子们游乐的天地,“星球”以森林包裹,隐匿在起伏的地形之间,形成秘密的乐园空间,多种无动力儿童设施的加入,孩子们可同时享受运动与玩乐带来的无限乐趣。
关键词:古城文化;城市中轴线年,国务院同意陕西省承办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2016年,西安奥体中心选址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运动会的主场馆所在地,坐落于灞河之畔,由“一场两馆”3座主体建筑构成,总面积57.5 hm2,是国际标准的体育中心,是生态、开放、多元的城市公园,也是西安向世界发出的一张城市新名片。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中轴贯通、里坊规整的空间结构已作为城市的历史基因不断的发展,传统的单轴线空间结构也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形成三轴三带的基本格局。
在城市空间层面,以基地为始的奥体绿色生长轴是融合文创科技、商业商贸、总部集群等功能的城市发展中心带;在自然景观层面,西连灞河,东望骊山,是联结山河,引导区域空间与生态格局城市景观通廊。
基地在空间结构上契合了城市轴线,以中轴为主导,横贯东西,形成古城文化背景下特有的空间仪式感;以森林公园为整体基调,继承区域格局中山水的对话关系,衔接灞水,融于山、水、城之中,形成水体、公园、城市一脉相承、层层递进景观序列,也奠定了城市轴线城绿相融的基调。流动的空间序列组织起场地内一系列空间节点及功能性场地,形成一条富有活力的“丝带”,是游弋在场地内的景观动线,也作为慢行与运动环线穿梭于绿茵秀景之中。
西安奥体中心园区不仅仅作为赛时的“体育中心”,亦承载了运动、休闲、生态等多重属性。景观在这里不仅服务于赛事本身,也从人的活动出发,兼顾了场地的市民性与公共属性,考虑了赛后的使用场景,营造一个复合的、弹性化的公共空间。西安奥体中心以“森林公园+体育中心”的设计定位,以生态为底、以人为本的的设计策略,打造了一个开放多元的城市空间,彰显城市形象、组织多重功能、融入城市生活。
电话:34.150.103.157:9999 爱游戏app官网网址:https://hanjiedu.com
爱游戏app官网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企石莞企轩ayx爱游戏官方楼836
微信公众号:爱游戏app官网